【教师手记】妈妈的话恰如“剪刀”

2020-11-10 10:33:09
内容摘要:

亲爱的家长们,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丰足的物质条件,“爱”的方式却趋于单一。孩子渐渐长大,共同语言却除了“学习”再无二话。我们都应该放慢脚步,弯下身子,去听听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声音,化解那些“应该”与“不想”之间的尴尬,让“妈妈的话恰如一把剪刀”不再从孩子嘴里脱口而出。

   
    一大早就收到家长的微信:“张老师,方便接电话吗?”看到微信中的那两个哭脸,我马上回了电话过去,电话那头,孩子的妈妈泫然欲泣,诉说孩子现在如何不听话,她如何的心力交瘁。我感到非常疑惑,要知道,这个孩子在学校虽然不是名列前茅,但也是乖巧懂事,活泼可爱,怎么在家长的口中,就如此顽劣不堪呢?
    从家长的话语中得知,自暑假开始孩子就开始每天长时间的练琴,以备10级考试。在大人的心中,弹琴是一件极风雅的事,可是对于一个刚刚过了10岁生日的孩子来说,每天4小时以上的钢琴练习简直太枯燥无味了,重复不停的曲子,不停的动作,孩子已经从有心到无力,最后到厌倦了,这个妈妈只好连哄带骂,逼迫孩子练习,最后两人双双受伤,彻底闹僵。10级虽过了,可是母女关系降到了冰点,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变成了“恶魔”,孩子也成了妈妈眼中的“不听话”“不懂事”。
    听着妈妈的略带着急又无奈的话语,我马上想到了上周四的练习课,我跟孩子们正一起用“恰如”说话。他们说了各种比喻,简单的,复杂的,大都能脱口而出,我说我也来说一句,“妈妈的话语恰如……”,我还没有说话,孩子就已经接口“恰如二月的剪刀,刺进了我的心里”,天,难道不是“妈妈的话语恰如二月的春风,吹进了我的心里”吗?
    那一刹那,我为妈妈们“鸣冤”。每个妈妈,都把满腔的爱给了孩子,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而开心,也为孩子的每一点退步而失意;孩子脸上有一点点不开心,妈妈内心已揣测了几千遍;孩子生病了,恨不得痛的是自己;妈妈们每日纠结的是孩子吃得好不好,穿得暖不暖;长得太高了,妈妈担心孩子遭受异样的眼光,长得矮就更不用说了,辗转反侧连以后结婚找对象都操心去了……妈妈的爱,如此沉甸甸,如孟郊所说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。可是,又有几个孩子懂得妈妈的爱,体谅妈妈的爱。像文章开头那样,与女儿处成了“仇人”的不知有多少。
    我似乎也是那个把自己摆在孩子对立面的妈妈。对待学生,总是欣赏他们这样或那样的优点,甚至不止一次在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时说“要允许孩子的差异存在,吹拉弹唱,琴棋书画……孩子总有闪光点”等等,可是到了自己孩子身上,就变成了“灯下黑”。每每谈到彭雨悦,我那一脸“恨铁不成钢”中夹杂着“嫌弃”的表情都会招来一顿愤愤不平,“悦悦好多优点好吧,开朗大方又活跃”“悦悦唱歌唱得多好”“悦悦考100分的时候怎么没看见你说”……好吧,做母亲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是个学霸最好还有特长。

    没有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,纵使很少说“爱”,也有万般的“宠”在心里。孩子婴儿时期那无数个不眠之夜,窗外的路灯,天上的明月,破晓的晨曦,哪一个母亲不曾见过;孩子入学后,写的第一个字,读的第一句诗,计算的第一个得数,哪个不倾注着妈妈的心血,更不用说平时的衣、食、住、行,各个节假日精心打造的活动安排。
    那亲爱的妈妈们,你们收获了孩子同等的爱吗?他们懂得你们如此深沉的爱吗?为何你们的话语在他们心目中已是“二月的剪刀”?
   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身的责任与义务,每天驮着一家大小,带着家国责任,年月久了,就觉得身上只有“应该”与“不应该”,觉得孩子也应如此,应该练琴,应该背单词,应该刷题,应该……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情愿,立马就上升到了“不听话”“不懂事”,转而开始苦口婆心“我都是为了你好”;如果孩子试图反抗,说不好就会来一场家庭内部战争,轻者,唇枪舌战,各种如同“剪刀”一般的话语飞进了孩子的心里;重者,刀枪剑戟,衣架皮带,各种“武器”在孩子身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。殊不知,孩童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在那相差的几千个日日夜夜的流转中,已经有了千差万别,他们对事,只有“想”或“不想”,而没有应不应该。我想玩,我想画画,我想喝饮料,我想看电视,我不想写作业,我不想睡觉,我不想练琴……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这些“想”或“不想”已经是家长眼中的“大逆不道”“罪大恶极”了。

    亲爱的家长们,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丰足的物质条件,“爱”的方式却趋于单一。孩子渐渐长大,共同语言却除了“学习”再无二话。我们都应该放慢脚步,弯下身子,去听听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声音,化解那些“应该”与“不想”之间的尴尬,让“妈妈的话恰如一把剪刀”不再从孩子嘴里脱口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