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跳水》第二学时教学反思(文萍)

2022-03-27 14:57:25
    《跳水》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,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·托尔斯泰,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:水手拿猴子取乐,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横木的一头,孩子为了追回帽子,不知不觉走上了横木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船长拿枪命令孩子跳水,最后使孩子转危为安。
教学效果(效得)
    1. 紧扣本课目标,在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后,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。围绕本文的重要人物——船长,以及他所作的决定,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的思维过程,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揣摩出他作出决定时的想法:孩子站得那么高,如果摔到甲板上,必死无疑;只有让孩子跳入水里,才会有一线生机。由此梳理出船长根据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和作出决断的过程,进而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。
    2. 情景再现:以不同身份(孩子、水手、船长)来讲述整个故事,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讲清了情绪的变化,语言以及内心活动。
   
3. 拓展环节,紧扣本单元要素:根据情境编故事,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。但本节课不可能做到能让学生写具体,因此,我将写具体改为小组合作创编故事大纲,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探险的旅程。这也为习作单元有了简单的梳理。


教学收获(思得
    学生参与度比较高,学生与我产生共鸣。学生在不同身份讲述故事时,表达清晰,语言流畅。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人物,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使用思维导图来揣摩船长这一果断、机智、临危不乱等人物形象特点,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。


不足之处(思失)
    反观整堂课教学,仍有一些遗憾:在教学船长逼孩子跳水这一过程,朗读指导太少,学生体会的情感还未达成时,我就迅速进入了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。当学生将船长的两次喊话读得很好时,我并未要求全班一起感受船长的那种急切、担忧的心理,没有深挖船长的人物特点,导致学生在体会船长这一形象时不够深刻。

改进措施(思改)
    在以后教学中,在指导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,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要丰富,要根据学生的回答,加以引导。